自身建设

栏目更新

热点图片

机关建设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自身建设 > 机关建设

我的成长我的家

——杨科同志在机关“传承好家风”读书分享活动中的发言
时间:2017-09-08 16:45:46来源: 城环工委 作者:杨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传承好家风”读书分享活动,又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前些日子,学习了万建东主任自创的一幅家风对联,既感叹万主任对自家子孙后代的良苦用心,也引发了自己对传统家风传承的思考。何谓家风?家风,是历史传承中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祖先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国人渐重物欲而轻礼教,在这个时候推出弘扬传统家风活动,我认为是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捷径,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反思我个人的成长,其实也一直贯穿着传统的家风教育。以我的年龄与阅历,自觉还不敢妄谈家风,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经历和我所受的家庭教育。

  先介绍一下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15岁时因为爷爷早逝不得不辍学回家学艺,和奶奶一起挑起养家的重担。我的母亲家境好一点,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被剥夺了田地财产不说,还不能公平的接受无产阶级教育,也早早地回家学艺养家。还是因为家庭成分的影响,我母亲找对象被多方干扰,直到27岁才嫁给了一穷二白还拖着一屋弟弟妹妹的父亲,婚后生下三个女儿,我是老大。我的父亲和母亲都算不得读书人,可是他们却明白好多朴素而伟大的道理,他们说过的一些话一直引领着我们的成长,至今仍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一、吃有吃相,坐有坐相。

  从我记事起,一日三餐吃饭之时,也是我们姐妹习礼之时。父亲必要给我们讲,小辈要先准备好碗筷,长辈不来不可以动筷子,长辈动了筷子,大家才可以开吃;吃饭咀嚼的时候不能发出声响,要细嚼慢咽;要先夹蔬菜再夹荤菜(当然那时好像基本没有荤菜),夹菜只夹自己这边的一小块,不能在菜碗里乱翻;舀汤的时候要把筷子放好,把饭碗凑近汤碗,一次最多舀两勺;要先给长辈和客人盛汤,给长辈和客人奉汤的时候不可以单手要双手奉上;吃饭的时候不可以举起筷子指指点点;坐的时候要端坐,两腿要并拢,不能跷二郎腿;夹菜的时候手臂不能张得太开不能趴在桌子上夹,总之不能影响到旁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规矩,父亲是逢饭必讲,逢饭必查,要是有人没做到,父亲是必要在脑袋上敲麻花栗的。我记得,我那时坐椅子的时候老是喜欢踮着两个椅腿另两个椅腿悬空,为此挨了不少的麻花栗。此外,母亲还要专门立一些女孩子的规矩,比如说女孩子要衣冠整齐,要行不侧目笑不漏齿,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当天的衣服当天必须洗完,日落之前必须归家等等。

  二、娇儿不孝,娇狗上灶。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的教育相当严格。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娇儿不孝娇狗上灶。她说,即便是女儿,也一定要自立自强,不能做娇娇小姐。长大了自己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嫁了人也不必低眉顺目向人讨钱花。母亲要求我们每天晚上十点半必须睡觉清早六点必须起床,起床后必须打扫房间庭院。每当我们想赖床时,她就会念叨:天上掉馅饼下来,还得赶早去接呢,不然被旁人捡走了。十分钟后若还没动静,要是冷天她必定掀被子,要是热天她必定关风扇。她自己也起得很早,她坚持每天早上给我们做早餐。到了我十岁左右的样子,我父亲经常外出承包建筑工程,家里的农活家务活就更加忙不过来了。我母亲十分好强,她一样也不想落人之后。她自己把自己当男人使,包揽了所有费力气的农活,有时间还要去帮奶奶分担一些。看到母亲这么劳累,虽然我的年龄还小,也尽量想分担些家务活。等我力气再足一点,母亲就把所有家务和两个妹妹都交我打理了,包括妹妹们打架也一并归我调停。我记得我中午放学回来,就要把当天要做的家务给列出来,分成大中小三份,然后要小妹妹先挑再大妹妹挑剩下的归我。下午放学我一般在学校就做完作业,回家就赶紧干活。我仍然记得,我家那口大水缸,要摇19桶水才能灌满,我家那个菜园子要挑12担水才能浇完。干完活,我们就可以去玩,但是天黑之前必须回来。有一次,妹妹回来晚,硬是被我父亲打了一巴掌。母亲在一旁尽管心疼得掉泪但并不为妹妹辩护。她觉得女孩子家就不该晚归。她宁肯等妹妹睡着了后,再给她的痛处做热敷。我们每天的活计,母亲照例是要检查验收的。做得好的提出表扬,做得不好是要受惩罚的。有一次,因为小伙伴等我玩,平日里要拖三回才能拖干净的地板只拖了一回,我就跑出去了。母亲做完农活回来,光着脚在地板上走了一圈,然后伸出黑脚板给我看,结果我补拖了两遍不说,还被罚去扫了回猪粪。自此,我再也不敢马虎了。对母亲的这种严格约束,在我年少时其实是比较反感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己在习惯方面的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也真正觉得好习惯受益终生,就越发地感激母亲的严格教育。

  三、勤俭持家,耕读传家。

  我的父亲母亲那一代人,经历过三年饥荒经历过阶级斗争经历过人民公社,那时国困民穷物资匮乏,活下来已属不易,可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他们坚信,只要勤能发狠节俭持家,一定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把我穿过的衣服给大妹妹穿,大妹妹穿了再给小妹妹穿,因此新衣服总是我穿。后来,妹妹年纪大点就造反,她嘟嘟囔囔说她老是捡旧衣服,说自己肯定是捡来的。母亲为了平息她的抗议,每年必定要三姐妹一起做一次新衣服,还用一模一样的布以示公平,我家至今还保存着我们三姐妹年少时候站得参差不齐穿着一模一样的紫色衣服照的相片。当然,我的旧衣服她们还是要捡着穿的。我的父亲更是节俭。他经常说粮食是天地赐予我们的,一定要珍惜。每当收割后第一餐新米出锅的那天,父母必定要客客气气地打一杯斋饭,欢欢喜喜地炒几个好菜,恭恭敬敬地给天神地神鞠个躬,谢天谢地赐予我们粮食丰收。他是不允许我们掉饭的,他自己的碗总是吃得光光的。掉在桌上的饭,他都自己捡了吃。要是有谁掉了饭在地上,他必定要反复说“罪过罪过”,然后把他们虔诚地捡到潲水桶里。他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连毛主席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呢,你们是女孩子将来都是要当家理财的,更加要学会勤俭持家,才能旺夫兴家。在父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姐妹即使在手头相对丰裕的今天,也是绝不铺张不浪费的。

  我的父亲虽然很早辍学在家,对读书的兴趣却丝毫不减,反而更超出常人。他虽是农民,却手不释卷。用我母亲的话说,上个茅房还要攥张烂报纸看看看。母亲说这话时恨得牙痒痒。母亲认为父亲读书完全是既费时间又费钱,也不能再去考秀才中进士没什么用,我们小孩子才应该多读书,读书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唯一出路。每次艰苦的劳动之时,她必要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想要跳出农村只有好好读书再无它法。我母亲从不少我们的读书钱,即使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借来学费给我们姐妹读书。有时候我还想订几本课外的杂志,她虽然皱眉最后还是答应了。父亲的读书观与母亲有所不同。我父亲觉得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能不能改变命运都要读,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愉悦读书使人脑洞大开。不管母亲如何反对,他照例每天用废旧报纸练一页毛笔字,一闲下来就拿着本书。也奇怪,那时候自家没有藏书也没钱买书,不知道他从哪借那么多书来。他有一本自己手抄的幼学琼林,锁在他的抽屉里视若珍宝,就算我借来看也是要定期归还的。他经常给我们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和一些历史演义里的故事。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们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被父亲对书本的这种热爱深深感染,恨不能马上识得几千字,马上就能像父亲一样看好多好多书了。等到我们能自己能看书了,父亲就给我们借好多小人书,还有杂志给我们看。我特别记得他在可心亭供电所有个朋友,孩子同我们一般大。他家是工人,经济条件好,给孩子订了好多杂志。每次他的孩子看完的杂志,我父亲都会按时捡回来给我们看,有两本叫做小蜜蜂、小朋友的儿童杂志是我最喜欢看的,我至今记得。农村孩子六七岁就可以看到这么多彩绘的图书,在那时真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他还给我们三姐妹每人切了块一页书那么大的玻璃,放在字帖上套着,要我们用毛笔蘸墨描字,写完就用水冲洗了,下次还可以再练。父亲说,这样可以节约练字的宣纸,还可以反复用,练好了再用宣纸写。在他的教导下,我们三姐妹也都写得一手好字。

  父亲还弄得一手好庄稼活。他经常说,书要读田要耕耕读传家。每天天刚亮,父亲必去田垄走一圈,看看禾苗的长势,什么时候该除草了该施肥了该治虫了该晒田了,他就要忙到好晚。他会经常去农技站打听科技信息,但是并不完全按他们的指导做,他会按禾苗的实际情况施肥除虫。到了收获的时候,他必要跟人比一下收成。若是这年亩产比别人家多了许多,他就要捧着一串稻谷来回的数,然后高兴好多天。我九岁就被赶到田里干活了,跟大人一起割稻子、扎稻草垛、踩那种人力收割机,妹妹年纪小则经常被派去捡稻穗、堆草垛、看水啊等轻一点的活。父亲插秧插得比我还慢,不过真的很工整很漂亮,像事先打了格子一样。父亲的菜地也弄得一丝不苟,他的瓜棚搭得特别漂亮,像一间露天的小竹屋,我们忍不住要跑到里面钻来钻去做游戏。我感觉父亲做任何农活都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特别用心特别专注,做出来的活很精致,就像有了生命一样,他自己也觉得乐在其中十分享受。父亲到现在快七十的老人了,仍然还保持着每天练字看书的习惯,仍然种着他的一亩三分地享受收获的喜悦。我呢,也是到了前年才没再参加家里的秋收春种了。父亲对耕读文化的这种迷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自己也经历了从最初对农活的好奇到对持续劳动的厌恶到被动分担农务的无奈再到后来主动参与耕作的心路历程。等我后来读书多了,才了解到耕读文化由来已久。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唐代章仔钧的《太傅公家训》里的“传家两字,曰读与耕”,清代曾国藩家训中八字箴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无不表达了对耕读生活的推崇。耕可以果腹解决生存问题,读可以解惑解决生活问题,一为获得物质食粮一为获得精神食粮,两者兼而修之,进可入仕报国,退可怡情养家,人生总总富足。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令我开阔令我丰富令我省悟,而在耕作过程中培养的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耕细作的品质,使我不怕困难不惧失败亦不畏将来。

  四、施恩不念,受恩不忘。

  我父亲常说,这世上最难得的是真心。若是有人真心待你,但凡滴水之恩,定要竭尽所能回报人家;若是自己有能力,眼目所见之处,需要帮助的要施以援手。他给我们讲诸葛亮受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辅佐刘氏江山的故事;他带我们姐妹自制辣椒酱自酿米酒去感谢经常借杂志给我们看的伯伯。他说一定要记得别人对你的好,但是你自己帮助别人,就不要老是记着,记了就不是功德了。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有个邻居不赡养年迈的父母,他父母只好自己耕田自己打谷子。每次挑谷子从我家门前过,我父亲看见了必要给他送到家。有一次被他那儿媳看见了还骂了我父亲一通,我父亲并不生气。下次看见,仍然给那老人家挑谷子。他有一个朋友姓谢,平时并不见太多来往,但是每年年前必带一堆礼物来我家千恩万谢。父亲从未说起过,我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一次建筑工地上的墙坍塌,差点砸中了谢叔叔,是我父亲舍身推了他一把,结果自己腰部受了点小伤。这个朋友因此一直记得我父亲,尽管我父亲一再推辞,他非要年年上门致谢。受父亲的影响,我也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援。我听说有个白田镇村民去年去镇上办事还在找我,说他家房子盖好了要我去看看。其实我离开白田已经4年了,那年山体滑坡他家受了灾,家里还躺着个重病人,我当时路过就捐了几百块钱给他,不想他还记着呢,心里着实有些小感动。

  父母亲这一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可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却一直是滋养我们人生的沃肥,我们姐妹都是与公婆同住一屋,可是家家夫妻和顺孝亲睦邻,个个也都是单位的青年骨干,我想这也都是得益于父母亲严格的家教,我们也将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把良好的家风继续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永续。

 

 

------分隔线----------------------------
 
湘乡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电话:(+86)0731-56771651